2023-11-05 11:00:00 星期日
关怀版

位世强:电厂“设备守护者”,亦是蓝天“生命摆渡人”

近日,威海市2025年首次“威海好人”名单揭晓,华能威海电厂职工位世强入选助人为乐“威海好人”。14载志愿路、近2000次救援行动,他既是守护万家灯火的“设备守护者”,更是蓝天下逆行的“生命摆渡人”。从山林火场的冲锋在前,到冰湖之上的生死搜救;从云南雾里村的暖心捐助,到社区独居老人的日常帮扶,他用双手传递温暖,用行动诠释担当。职场上,他深耕30年铸就“千次检修零事故”;志愿中,他带动身边人凝聚向善力量。今日,让我们走进这位“救援铁人”的故事,感受新时代威海好人的助人为乐温度。

磨破的救援靴上,隐匿着山林大火的灼痕;工装口袋里的急救证上,残留着八河港的冰凌痕迹;志愿服务手册中,记录着第83位孤寡老人的用药时间……

14载光阴倏忽而去,位世强没有辜负当初的选择。救援包永远放在门口,手机音量总是调至最大,这位被队友誉为“救援铁人”的老大哥,以每周近3次的救援任务频率,不断挑战自身极限。

“为啥这么拼命?”不止一人这样问他。位世强的回答简单而坚定:“我想帮助更多人。”这份初心如此浓烈,它激荡于山林的月光之下、海底的暗流之中、市井的寂静之地,也融入细水长流的俗常生活里。


专业精进:电厂一线的“设备守护者” 

华能威海电厂是位世强辛勤耕耘的职场,更是他倾注了30年心血的热土。在这里,他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技术员成长为电厂一线的“设备守护者”。

电厂设备安全运行关乎千家万户的用电保障,位世强始终将“设备零隐患”作为工作的核心目标,在检修一线精心守护电厂机组安全运行。自担任检修部锅炉制粉班班长后,他创新推出 “班组现场工作法”,使检修效率提升30%,彰显了电厂人的赤诚与担当。

工作中,位世强从不敷衍了事。他对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况都了如指掌,手机里存着所有设备的 “生日档案”,哪个螺栓该更换、哪个轴承该保养,他都记得清清楚楚。他常对班组员工强调:“图纸标注的标准就是底线,必须严格执行,一丝一毫都不能偏差。”

他还主动承担起“技术导师”的职责,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员工,帮助他们快速成长。在他的带领下,班组累计完成机组检修任务千余次,排查隐患200余项,创造了 “千次检修零事故”的纪录,这份对岗位的担当,恰是他投身助人事业的基础。正如他常说:“把本职工作做好,才有能力去帮助更多人。”


危难冲锋:蓝天下的“生命摆渡人” 

这样一名工作稳定、生活规律的职场人,是怎样走上救援路的呢?

2011年,一个偶然机会,喜欢户外运动的位世强结识了威海蓝天救援队的队友们。凭借出色的野外生存技能,位世强被威海蓝天救援队正式吸纳为队员,从此“24小时待命、随时准备救援”成了他刻在骨子里的信念。

周末,和队友们一起攀岩、潜水、操舟、探洞,在极限挑战中锤炼本领,晚上参加各类技能培训,学习心理学、医疗急救、野外生存等专业知识,并自费考取了无线电操作证、AHA急救证等多项专业资质。他深知:救人的前提是“会救人、能救人”,不能仅凭一腔热血。

2014年5月29日,威海仙姑顶景区突发山林大火。位世强接到救援指令,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,一头扎进火苗肆虐的现场。

在高温炙烤、浓烟弥漫的火场上,他背着20斤重的灭火设备,在灌木丛中艰难穿梭——胶鞋被碎石划破,脚底磨出了血泡,脸上被烤得火辣辣的疼,他咬着牙连续奋战12小时,从火线中穿梭往返,成功帮助多名受困群众脱离危险。直到最后一名群众安全脱险,他才疲惫地倚靠在路边的树干上稍作休息。

有些时候,搜救的结果并非是生的希望。2018年深冬,荣成八河港水库发生2名渔民落水事故。

当时水库冰层厚达30厘米,气温低至零下10度。位世强驾驶冲锋舟在冰面凿出的通道中前行,声呐设备的显示屏在寒风中结满霜花,操作难度极大。在救援过程中,冲锋舟突然倾斜,冰冷的湖水灌进袖口,他死死攥着操作杆,稳稳控制着设备,探寻水下可能的生命迹象和遇难者遗体。最终他摸索了近两小时,确定了遇难者落水的位置,成功完成了救援任务。

加入威海蓝天救援队14年来,位世强年均参与救援100余次,累计参与山林灭火、水域救援、走失搜救等任务2000余次,被队友戏称为“救援铁人”。

位世强还将救援技能与志愿经验融入团队建设,积极开展救援技能培训与救援后备力量补充工作,累计在本单位及兄弟单位、多个社区开展心肺复苏等救援技能培训超过1000人次。在他的带动影响下,6名华能威海电厂青年员工加入蓝天救援队,形成“电厂+救援”志愿服务模式;他还推动电厂与救援队共建应急培训基地,惠及群众2000余人,荣获蓝天救援队“十年坚守初心志愿者”荣誉称号。


温情帮扶:志愿服务的“暖心带头人”

2017年春节,位世强和妻子带着儿子去云南旅行,没想到与雾里村结下不解之缘。

这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处世外桃源,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北面,也是云南省目前唯一个汽车还无法到达的村庄。想要进村,需要从吊桥跨过怒江,再徒步进村。

“当时,孩子们打着赤脚,在大街上玩耍。村里唯一的娱乐场地,只有一个篮球架。”他发现村民们缺少棉被、衣物等必备生活物资,当场捐出2000元为村民购买物资,还不到7岁的儿子也爽快地拿出1000元零花钱来。位世强向村民承诺:会筹集更多物资送来。

回到威海后,位世强立即在电厂发起“暖冬行动”,组织“三色帆”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整理旧衣物、筹集善款。在接下来的五年里,他始终牢记对村民的承诺,累计向雾里村捐款、捐物5万余元,寄往该村的物资装满32个大包裹。

有人问他:“图啥?”他笑眯眯地回答:“有能力,咱就帮一把。”

2017年,在华能威海电厂的支持下,位世强主导成立了“三色帆”志愿服务队,组织队员们陆续开展“送菜上门解难题”、“留守儿童助学”、“定期上门检修电路”、“急救知识普及”等一系列志愿服务项目,使志愿服务队成为传递城市温度的“爱心港湾”。

73岁的李淑兰是志愿服务手册中记录的第56名社区独居老人,位世强经常去探望她,帮她买菜、送药、修理家用电器……老人感动地说:“位世强说‘有需要就找他’,他说到做到,比亲人还靠谱。”

2020年,位世强在威海林家庄执行救援任务时结识了一位患有腿疾的老人,得知老人孩子在外地,需要定期到医院治疗。位世强把电话号码留给老人,安慰她有事随时喊他,他会负责接送老人就医。

此后八个月,无论刮风下雨,他每天清晨六点都会准时开车到老人门口,送老人去医院治疗。有一次,暴雨冲毁了乡间小路,汽车开不到老人家门口,他背起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的道路中艰难前行。村民们看到,一脸惊讶又羡慕:“大妈,这是你家亲戚?”老人回声响亮:“蓝天救援队的。”

位世强的助人为乐事迹被《威海日报》报道,其带领的志愿服务项目获评“威海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”,他本人也荣获威海市“优秀志愿者”称号。

在机组轰鸣的锅炉车间,他是众多设备的“安全卫士”;在风急浪高的救援现场,他是与死神赛跑的“生命绳索”;在留守儿童的家门口,他是点亮心愿的“点灯人”。

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,只有年复一年的坚守。位世强,这位华能电厂的普通班长,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劳动者助人为乐的温度——左手紧握专业扳手保障万家灯火,右手传递生命热量守护城市温度,在威海大地写下最朴实的注解:所谓好人,不过是把“应该做”的事,做成了“必须做”的一生。